联系电话:4001-123-136    020-83498182
联系邮箱:tan@ictgold.com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全面部署华为服务器,进一步取代美制系统
来源: | 作者:ICTGOLD | 发布时间: 2019-09-09 | 394 次浏览 | 分享到:


云计算 · 网络 · 金牌服务



一、国内核心机构部署华为CPU去美化进程加速



云网金服消息,本周二(3日),在华为与南方电网举办的《数字电网创新技术与应用峰会暨信息通讯技术联合创新实验室成果发布会》上,双方宣布将率先在南方电网部署国产的华为鲲鹏处理器,首先应用于供电负荷密度最大的超大型城市电网——深圳电网。


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与华为联合发布仪式


据悉,南方电网的核心信息系统开始部署华为公司自主研发的鲲鹏CPU芯片,逐步取代美国英特尔CPU,不仅如此,南方电网下属的深圳供电局已经全面部署华为服务器(基于鲲鹏芯片),华为存储系统(基于华为自主研发的存储控制芯片),华为高斯数据库,这是中国电力行业首次大规模部署全国产的信息软硬件系统,充分说明,华为鲲鹏CPU具备完全替代美国英特尔CPU的能力,未来在中国甚至全球抢占英特尔的市场份额,将势如破竹!





二、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电力与网络系统都是最为核心和致命的国家级命脉,在和平时期如此,战争时期更是如此。时至今日,随着黑客与病毒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也对各国的电力与网络系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个最为保险的方法就是全部采用纯国产的电子元件组建电网与网络系统。在精密电子元件国产化领域,华为公司的动向颇为引人注目。



据悉,南方电网目前采用的CPU是美国的英特尔系列而华为的“鲲鹏”芯片性能可比原有的英特尔CPU提升数倍之余。单从安全系数角度来看,此举也是大有益处,原因很简单,谁都不知道美国英特尔处理器是否藏有某些“后门”从当年斯诺登曝光的“美国棱镜门”事件来看,美国可通过网络监控、盗取他国网络信息,甚至对外国发动网络攻击,而处理器正式核心“机关”之一。



美国政府对其他国家的监控现在依然在进行着,每天都在诽谤华为5G会盗取泄露他国的安全信息,查了一大圈没有发现华为的后门,反而自己的五大科技企业被爆出在窃取用户的信息,“贼喊抓贼”在美国政客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2018年我国互联网遭受境外攻击60%来自美国



今年6月份的时候,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发布《2018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数据显示,来自美国的网络攻击数量最多,以63.4%独占恶意代码传播源的鳌头,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根据CNCERT的监测数据显示,在木马和僵尸网络方面,2018年位于美国的1.4万余台木马或僵尸网络控制服务器,控制了中国境内334万余台主机,控制服务器数量较2017年增长90.8%。


根据第三方统计报告,位于我国境内的僵尸网络控制端数量在全球的排名情况以及在全球控制端总数量的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这得益于国家在网络安全方面每一年都做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

在网站木马方面,2018年位于美国的3325个IP地址向中国境内3607个网站植入木马,向中国境内网站植入木马的美国IP地址数量较2017年增长43%。


根据2018年发现的联网工业设备厂商分布情况,国外企业占据榜单一大半的成绩,请记住这个科技企业“西门子”,下面我们会重点介绍它的“丰功伟绩”

有关专家表示,一直以来,美国都指责中国是美国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但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美国才是网络攻击的最大来源国。




四、前车之鉴:美国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的网络袭击



在此领域,伊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9年前,伊朗核计划曾连遭重创,先是两位顶尖的核物理学家遭到汽车炸弹袭击身亡,随即伊朗核设施也受到网络袭击。时任伊朗总统的艾哈迈迪·内贾德承认,有少量离心机遭受网络攻击,因“不明原因”停止了铀浓缩活动。后经调查确认,停工的离心机控制系统被“震网”病毒所感染。


而这个“震网”病毒正是由运行西门子软件的系统所传播进入伊朗的离心机。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CIA机构人员透露,当时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的网络袭击其实是一次联合行动,参与方包括CIA、美国国安局、美军网络司令部、以色列摩萨德情报机关和以色列国家网络情报处。这次袭击成功瘫痪了伊朗国内五分之一的离心机,即让伊朗的浓缩铀产量锐减20%。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的离心机采用的正是德国西门子公司出品的控制系统,而处理器则来自于美国英特尔公司。



由此不难看出,一款性能过硬的国产处理器和控制系统的价值是多么宝贵,鲲鹏处理器的批量应用有望让国内电力与网络系统的安全系数再上一层楼!







「往期精彩推荐」

Featured Article


 更多往期精彩可关注云网金服观阅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ICT知识分享,如有关于作品内容、 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于公众号后台联系我们删除。



已有数百名科技爱好者加入我们的大家庭

我们期待你的加入!